未来教育:AI 助教来了,我们该教什么?
- Olive Qin
- 10月14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年10月15日 星期三
柏有成、伍达枝、陆尊恩

从神经网络到 AlphaFold,人工智能(AI)在蛋白质结构预测上的突破,让科研速度成倍提升。AI 不仅在重塑科学研究,也正在根本性地改变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可想而知,教育也势必随之革新。
在未来的学习场景中,AI 将成为“超级助教”。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由个性化、模块化的系统完成,课堂则应转向讨论前沿议题与开展研究式学习。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同行”——陪伴学生探索未知、学习思考与分辨。
然而,AI 在科研与教育中的应用,也潜藏着新的隐忧。AI 的确能大幅提升理论研究的效率,却可能带来隐藏的错误与“看似有答案”的幻觉;因此,仍需人类的审慎把关与交叉验证。对于学习者而言,如果只依赖 AI 总结,不再阅读原始资料、让 AI 代写作业,就会失去深阅读、独立思考与扎实基本功的锻炼。更值得警惕的是,AI 算力与使用者付费等级密切相关,这将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的不均与社会正义的鸿沟。
真正的学术成长,源自大量的阅读、比较与批判性分析。对于已具备这些能力的人来说,AI 是强大的助手;但对于缺乏根基的学生而言,它可能成为思考的拐杖。AI 时代的核心素养,已不再仅是写作或沟通(这些 AI 都能辅助完成),而是分辨力、提出好问题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旺盛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培养品格、气质与使命感,而不仅仅是“会做事”的工具人。无论在哪个领域的教师,都应以“为父的心肠”陪伴、塑造、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以分辨力与爱心驾驭 AI,追求真实与良善。
从基督信仰的视角来看,神是智慧与知识的源泉与主宰;人是按祂的形象受造的,蒙召活出祂的荣耀。AI 只是工具,不能取代真理的权威。教育者与学习者都必须“保守自己的心”,在合神心意的前提下使用科技,使 AI 成为服事真理与人群的仆人,而非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