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舞的时代
- Olive Qin
- 9月30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年10月1日 星期三
陆尊恩、沈道直、郑海秋、陈辰

人工智能(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逼近人类智慧的边界。它能处理庞大数据、生成创意内容,甚至在研究与决策中展现出类似人类的能力。然而,当 AI 开始代劳人类的大量工作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随之浮现:人类的尊严、价值与意义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又该如何重新理解「做人」的本质?
人类价值不再由工作职能定义
传统上,人们往往以「工作产出」来衡量价值。但如今,凡是可以被数据建模的工作——无论是会计、翻译,甚至程式设计——都可能被 AI 高效取代。甚至,如果我们追问 AI 能否满足真、善、美的人性追求,或许也低估了它的潜能。试想:当 AI 吸纳海量审美资料并提出「审美标准」,人类如何仍以自由与创造,开拓新的美学想像?
超越工作效率的人际关系与责任
AI 强于效率,却弱于关系。它能模仿语言、执行决策,却无法承受人际关系的重量,更无法回应爱与忠诚的呼召。 AI 可以帮你做会计,却不能替你负责。社会寻找的,依旧是一个「可以负责的人」,而不是一个「给出答案的机器」。人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真实的连结、道德的担当,以及灵性的使命。
人类理性的价值不只是逻辑运算
理性本身,往往需要一个激情去推动。若将理性简化为演算法与推理,人类确实会被机器超越。但人的理性从未只是冷冰冰的计算,它与激情、欲望、灵性密不可分,并与对良善与美的追求交织。 AI 能模仿逻辑,却无法拥有推动生命的动力。这正说明,理性的高贵,不在于运算,而在于灵魂。
人性尊严必须有更深的信仰锚点
在基督信仰中,人类的尊严与价值源于「按神形象被造」(创世记 1:26-27)。沈道直牧师指出:「人的尊严需有更深的锚点;若不从圣经出发,人存在的意义将陷入真空。」成圣与更新,是人之为人的终极指向,更是 AI 永远无法复制的生命历程。海秋姐妹说:「我是神的代言人,但 AI 永远不是。」这句话提醒我们,人类的尊贵根基,不在于效率与产出,而在于回应造物主的呼召。
真正「做人」是全人整合的呼召
人不是理性、感性、身体、灵性等部分的加总,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的「做人」,在于活出关系、使命、责任与敬拜。正如陈辰同学所说:「我们不是效率的总和,而是召命中的『全人』。」这也是人类在「人机共舞」的时代最独特的角色:整合者与意义的赋予者。
从「能做什么」到「要成为谁」
AI 的崛起划清了技术能力与人类本质的界线。它迫使我们将目光从「能做什么」转向「要成为怎样的人」。在人机共舞的时代,人类价值的核心将不再是效率与产出,而是关系、责任与灵性。真正的挑战不是 AI 是否会取代人,而是人是否愿意回应呼召,活出「被造为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