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完美的庸俗

2025年10月8日 星期三


王星然 / 陆尊恩 / 陈辰



收听音频


ree



人工智能向人类学习了大量关于「美」的信息后,已经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创作与审美。那么,人类的创作还有什么不可替代?


答案要从「美」的本质谈起。《创世纪》记载上帝创造万物,又说:「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1:31)。因此,美不仅是形式与配色,更是造物主对世界的爱。人按着神的形象被造,能在生活中感受、在关系中共鸣、在文化中回应与再创造——这些都不是追求平均值的AI生成作品所能取代的。


理解美,可以从三层结构来看:理念与经验、语言与符号、以及外在呈现。AI 多停留在后两层,于是产生一种「完美的庸俗」——形式无可挑剔,却像一层没有裂痕的硅胶皮,缺乏人性的缝隙、荒谬与脆弱。它能合成「好看」,却无法理解「美」;因为美从来不只是视觉的满足,而是价值、情感与意义的整体回应。真正的文化使命,是守护与培育审美的深度,让判断不被流量与算法绑架。


人的创作之所以打动人心,正因那份对真实处境的承担与回应,能在新的处境中赋予意义。创作不是制造物件,而是赋予其与世界相交的意义。若上帝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人便是祂工作室里的学徒;连救赎都可被理解为上帝对人的「再创作」。


AI的发展并不会终结艺术,它只会改写人机协作的角色分工。摄影曾让画家惊慌,以为绘画将被取代,但结果是摄影成为独立艺术,而绘画被逼向新的创意路径。今日的AI亦然:它擅长从海量范例中捕捉规律,却无法承担人的情感、灵性与生命经验。


进入人机协作的时代,关键不在「要不要用AI」,而在「怎么用」。AI可以是备料与草图的助手,但判断与赋义必须掌握在人手中。让机器加速产出,让人决定方向;让模型提供参考,让作者承担立场。唯有人能将创作化为沟通——人与世界、人与上帝、人与他人的相遇。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