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熔炉,还是沙拉碗? ——从华人基督徒视角,看美国多元社会
- Olive Qin
- 8月19日
- 讀畢需時 2 分鐘
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
使者有声杂志编辑部
基督使者协会门徒培育资源中心

美国社会常以「大熔炉」与「沙拉碗」来比喻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前者强调各文化熔合为「美国人」,如爱尔兰与意大利移民的节庆与饮食被主流化;但对华人等非欧裔移民,却常意味着强制同化与排斥,如排华法案的历史。后者则强调各文化保留独特风味而和谐共存,但挑战在于语言与文化隔阂可能造成误解或边缘化。随着1965年移民法改革及人口结构变迁,美国正逐步走向「多数少数族裔」的沙拉碗现实。
放眼全球,加拿大与澳洲代表多元文化的积极实践,政府推动保留文化与社会参与,但也可能造成「文化孤岛」;法国则延续世俗化的大熔炉模式,强调同化,却衍生社会紧张。瑞士透过联邦结构兼顾多元与合一;印度则因历史裂痕,虽倡「多元一统」,却面临频繁的群群冲突。这些经验提醒我们,没有完美模式,但基督信仰能成为多元社会的合一力量。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觉醒曾尝试以新教伦理融入移民社会,后来葛理翰牧师也呼吁回归圣经价值。值得注意的是,随美国世俗化加速,反而少数族裔移民更愿意维护传统家庭价值,显示基督信仰与多元文化可以在沙拉碗中共鸣,而非仅依附于同化的熔炉。
圣经提醒我们,上帝设立文化差异以阻止人骄傲(巴别塔),却藉圣灵使万民在基督里合一(五旬节)。正如《使徒行传》17:26所言:「祂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这既肯定多样,也呼召合一。
对在美国的华人教会来说,大熔炉与沙拉碗并非绝对对立。我们可以追求一种混合模式——如“炖锅”——将华人身份视为上帝的礼物,在多元的文化互动中,保留原汁原味,活出上帝创造的多样性,却又在基督里与其他民族合而为一。初代教会正是这种“炖锅”模式的典范:使徒保罗在外邦人中建立教会,外邦信徒各自保留各族裔的特色,又各自因效法基督而更新自己所属的民族文化。
正如马太福音28:19的大使命,是走向万邦而不抹除他们的民族身份。加拉太书3:28进一步宣告:“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