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二代华裔美国人的身分认同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


王天健

晓士顿中国教会中文主理牧师


收听音频


ree


晓士顿中国教会中文主理牧师王天健,是一位华裔美国人,曾在台湾接受教育,并在英文和中文事工中服事。他分享了自己因混合文化背景而在美台两地均感到不被接纳的经历。王牧师提到这些经历造成情感创伤,但他在高中时通过信仰和基督徒团契的接纳,找到归属感,克服了身份危机。


许多第二代华裔美国人经历微妙的歧视,例如被问“你从哪里来?”,尽管他们在美国出生。这种刻板印象让他们被视为“永远的外国人”。虽然公开的种族主义较少,但微歧视和隐性偏见让他们感到被拒绝,尤其在青少年和青年时期,身份认同困惑加剧。


王牧师也指出,美国社会正在改变,逐渐变得更包容,多元文化被更广泛接受,公开歧视减少,尽管微妙偏见仍存。这类歧视经历因地区而异。尤其是在纽约、加州等华人社区历史悠久的地方,中年及以上的第二代华裔美国人因过去经历对拒绝仍敏感,特别关注自己的孩子是否面临类似问题。


但在更包容的社会中成长的华裔美国人,在主流社会中的可见度和价值日益提升。跨文化婚姻比例高,中华美食、珍珠奶茶和亚洲媒体等文化元素流行,年轻亚裔美国人在社交场合越来越自信。


反观老一辈华人移民紧紧抓住传统价值观,有时比新移民更保守。这与年轻一代推动适应现代环境(如将教会迁至郊区)的想法产生张力。


王牧师也讨论了英文事工的潜力。一个健全的英文事工不仅支持第二代华裔美国人,还能增强对第一代移民的外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合作与传福音机会。



制作同工:Olive、有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