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教合作,但超越党派,并保持纯洁
- Olive Qin
- 2024年10月22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1月26日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陆尊恩
基督使者协会门徒培育资源中心主任

葛理翰一生在全球六大洲的185个国家,向超过2亿人次传讲福音。他被称为"美国的牧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与历任美国总统的合作,大幅提升了福音派在美国的影响力。
尽管葛理翰是南方白人,但他坚决反对种族隔离政策,一生支持民权运动,与马丁路德金为友,这让他看起来像民主党人。他坚定的反共立场和对越战的支持,又使他成为艾森豪、尼克森与雷根总统的盟友,看起来又像共和党人。他终身都是民主党员,卻与共和与民主两党的总统都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成功地扮演了“搭桥人”的角色,在美国政治与宗教之间建立联系。
1971年,尼克森政府战略性地转变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不久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接管了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中国席位。葛理翰成为尼克森政府的外交代表,前往台湾安抚蒋介石,重申美国将会保卫台海安全。葛理翰认为,尼克森政府的新政策,有可能打开中国长期对福音封闭的大门。
1980年代冷战期间,雷根总统与葛理翰的结盟,将美国保守主义在政治与宗教上的合作推向了高峰。雷根通过葛理翰强化了对福音派的坚定支持,葛理翰则通过雷根,将福音派信仰推广到全球各地。
尼克森水门事件的丑闻,让葛理翰的声誉严重受损,促使他反思了宗教与政治之间紧密联系的风险,并开始对宗教与政治的过度绑定保持警惕。葛理翰的自传 “Just as I am”中反复提到,他与美国总统们之间的对话,总是围绕着信仰的原则问题,而不会给予总统具体的政策建议。
葛理翰的属灵遗产提醒我们,基督信仰应当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要回避政治权力的运作,但也要同时保持独立,不要成为政党或政客的利益工具。葛理翰深刻影响了美国福音派信徒的政治参与,也塑造了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模式。他的努力不仅止于叫人信福音而经历重生,也努力将福音派信仰塑造成一种超越党派、超越宗派的美国精神。
⬅️ 点击阅读全文
葛理翰出身于美南浸信会(Southern Baptist Church)。他是有史以来面对过最多现场观众传讲福音的布道家。他一生在全球六大洲的185个国家向超过2亿人次传讲福音;通过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接收他信息的人更是不计其数。全球超过300万人因他的布道而接受基督。
葛理翰第一次的布道大会于1947年在密歇根州大急流城的市政礼堂举行,吸引了6000人参加。当时葛理翰只有28岁,他租用大型场地(如体育场、公园,甚至街道);随着人群越来越多,他安排了多达5000人的合唱团。他传讲福音,并效法慕迪,邀请个人上前做决志祷告。
1948年,葛理翰和他的布道团队制定了“葛理翰规则”。这是一套关于生活和工作的道德准则,旨在防止财务、性和权力滥用的指控。准则包括在教堂中收取捐款的规则、只与支持合作布道的教堂合作,以及承诺绝不单独与妻子以外的女性在一起。
反对种族隔离
尽管葛理翰是南方白人,但他坚决反对种族隔离政策。 1953年,在田纳西州的一场集会中,他撕下了主办方用于隔离有色人种的隔离绳索。他说:“只要有葛理翰,就不应该有这条绳索。”
他又对现场的白人观众说:“我们总是自大,认为自己比任何种族、民族都要优越。女士们,先生们,这种骄傲会让我们堕入地狱。”
1955年,葛理翰邀请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加入他在纽约市为期16周的布道会。他们在麦迪逊广场花园、洋基棒球场,和时代广场布道,共有230万人聆听了他们的布道信息。
葛理翰在自传中提到,他和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只有为数不多的人,可以亲昵称呼金为“迈克”,而葛理翰是其中之一。 1963年,在伯明翰的民权抗议活动中,葛理翰帮助金,从监狱中将他保释出来。金也曾表示,没有葛理翰的帮助,民权运动就不可能成功。
此外,葛理翰还公开反对南非政府的种族隔离政策,并与被监禁的曼德拉通信。
成为白宫常客
随着葛理翰布道活动的成功,美国历任总统们都主动与他见面,并经常邀请他在公众场合同台。葛理翰才30多岁就成为白宫常客。
艾森豪(1953-1961)
1950年代是福音派信仰复兴的时代。美国教会成员比例从1940年的49%上升到1960年的69%。
艾森豪在1952年以共和党人身份竞选美国总统,获得葛理翰公开的支持。他们一起联手,将冷战定位为一场道德冲突:它是邪恶对抗正义,无神论共产主义对抗信仰基督的美国之间的战斗。
葛理翰认为美国要击败苏联的方法,就是让美国回归基督、回归圣经,以及一场空前的属灵复兴。艾森豪也和葛理翰一样,将基督信仰作为对抗共产主义的武器。
艾森豪当选后发起了全国祈祷早餐会,并邀请葛理翰牧师担任顾问牧师。在他们二人的合作下,1954年签署法案将“Under God”加入《效忠宣誓书》的文字之中,以及1956年将“In God We Trust”作为美国的官方座右铭,并将这个词语印在纸币上。
艾森豪卸任后仍与葛理翰保持密切联系。在艾森豪去世时,他要求葛理翰陪伴在侧。
甘迺迪(1961-1963)
甘迺迪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天主教徒总统,在选举期间面临来自福音派信徒的强烈反对。许多新教徒担心罗马天主教廷会影响他的政策。葛理翰也因此与甘迺迪保持距离,并支持了他的竞选对手尼克森。
1960年8月10日,葛理翰写信给时任参议员的甘迺迪,其中提到:“有传言说,我打算在总统竞选期间公开提及宗教问题。这不是真的。事实上,我想称赞你勇敢面对这个问题。” 葛理翰还进一步表示,尽管他可能会投票给尼克森,但如果甘迺迪当选总统,他将尽全力帮助团结美国人民,并给予全心全意的支持。
詹森(1963-1969)
甘迺迪总统在1963年被暗杀后,葛理翰与继任的詹森总统建立了深厚的个人友谊。
在越南战争时期,詹森经常公开表达自己的信仰,并在竞选时获得压倒性的胜利,还经常咨询葛理翰,将他视为白宫的精神导师。不过随着越南战争的失利和国内动荡的加剧,詹森的支持率逐渐下降。最终决定不再竞选连任。
葛理翰在1973年主持了詹森的葬礼。
尼克森(1969-1974)
葛理翰因其坚定的反共立场而公开支持越战,这一立场符合当时美国政府的政策利益。
他与艾森豪时期的副总统、共和党参议员尼克森保持紧密联系,并在1960年和1968年尼克森竞选总统期间,为其背书助选。葛理翰还向群众称赞尼克森是一个"正直的人"。
1969年尼克森当选。葛理翰促成了尼克森为前总统詹森举办的一场生日庆祝会。身为共和党人的尼克森与民主党人的詹森打破了前后任总统之间的隔阂,成为当时的一段佳话。
1971年,美国国务卿季辛格秘密访问中国,不久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了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接管了联合国安理会中的中国席位。
尼克森政府战略性地转变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蒋介石对此局势深感沮丧,于是邀请葛理翰访问台湾。蒋介石希望借助葛理翰在美国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在此危机时刻提升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的国际地位。
葛理翰出发前向季辛格寻求建议。季辛格向葛理翰提供了高度机密的“关键谈话要点”。葛理翰的多重身分又增加了一个,这次他变成尼克森政府的外交代表,前往台湾安抚蒋介石,重申美国将会保卫台海安全。
1972年尼克森正式访问北京,这在整个西方世界引发了争议。身为尼克森总统的朋友,葛理翰召集了二十多位最具影响力的保守派基督教领袖,听取季辛格对新中国政策的辩护。当时葛理翰稍显天真地认为,尼克森政府的新政策,有可能打开中国长期对福音封闭的大门。
然而,葛理翰与尼克森的友谊成为葛理翰一生最大的污点。水门事件暴光后,尼克森成为美国人民唾弃,葛理翰则迅速与他划清界限,公开谴责尼克森的腐败与滥权。葛理翰也谦卑承认自己误信了尼可森,他以为对方是品格忠贞的基督徒政治家,原来对方只是一直用谎言在利用他的政客。
从此之后,葛理翰对与政治领袖的关系变得更加谨慎。
然而,2002年和2009年解密的尼克森白宫录音带中,显示葛理翰曾附和尼克森,私下发表反犹太人的言论。葛理翰公开道歉,表示自己不记得这些对话,并坚称这些言论不代表他所传讲的福音。但他的声誉仍然受到了巨大打击。
卡特(1977-1981)
卡特总统是人尽皆知的虔诚的基督徒,与教会主日学教师。许多人以为身为基督徒的卡特会与葛理翰的关系会更加紧密,但其实两人的联系相对冷淡。
卡特成为总统之前曾邀请葛理翰在亚特兰大与他家人一起过夜,并担任葛理翰布道会的名誉主席。然而卡特担任美国总统期间,却刻意避免像詹森或尼克森那样频繁将葛理翰引入白宫。他解释说,这是基于自己不混淆敬拜与国家事务的原则。
雷根(1981-1989)
葛理翰与雷根总统之间的紧密合作,经常被基督徒们称道。
1981年雷根总统就职典礼上,葛理翰与雷根一起站在宣誓台上。他们的同台标志着美国保守主义在宗教与政治领域的结合。雷根强调传统家庭和坚定反共的理念,葛理翰的立场高度契合。
雷根总统会向葛理翰咨询与重大议题相关的圣经问题,例如关于堕胎的立场。葛理翰则反复强调《圣经》对生命神圣性的教导,无论是未出生的还是已经出生的生命。
雷根通过葛理翰强化了福音派的坚定支持,促使更多福音派信徒参与政治活动。葛理翰则通过雷根,将福音派信仰推广到全球各地。
在雷根的任期内,葛理翰与妻子露丝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宴,包括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中国领导人李先念举办的晚宴。
1980年代,苏联与美国的核武竞赛到了可能引发全球核毁灭的程度。葛理翰多次前往苏联和东欧布道,成为第一位在铁幕背后布道的福音派牧师。葛理翰表示,他将余生用于传播福音,并呼吁全球解除核武器。 1992年和1993年,葛理翰还受北朝鲜领导人金日成邀请,两次赴平壤布道。
雷根执政期间,葛理翰也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建立了友好关系,并成为第一位获得天主教学校荣誉学位的新教徒。不过,葛理翰在电视上认可了“未能听闻福音的非基督徒可以通过其他形式的恩典得救”的观点,因而备受批评。
乔治·H·W·布希(1989-1993)
葛理翰与布希家族的友谊早在布希竞选公职之前就开始了。他们时常一起度假。
1989年老布希总统就职典礼上,老布希邀请葛理翰主持所有祈祷仪式。最初,葛理翰拒绝了这一请求,建议布希选择基督教以外、不同信仰的宗教领袖来共同主持祈祷。但布希坚持自己的选择,表示他不希望让人认为他是在玩弄政治。最终,葛理翰同意了布希的请求。
柯林顿(1993-2001)
尽管葛理翰与柯林顿在某些政治立场上有分歧,尤其是在堕胎问题上。但葛理翰仍认为有责任为总统祷告,并在柯林顿两次总统就职典礼上主持了祷告仪式。
1996年,柯林顿总统签署了一项法案,授予葛理翰和露丝Congregassional Gold Medal of Honor。这是美国授予平民的最高荣誉,以表彰他们夫妻在道德、种族平等、家庭、慈善和宗教方面的杰出贡献。
乔治·W·布什(2001-2009)
葛理翰对乔治·W·布希(小布希)的个人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年轻时的小布希比较放荡,且有酗酒问题。但他参加了葛理翰为家族成员主持的私人查经班。布希回忆说,葛理翰是一个既有力量又谦卑的人。这位牧师的信息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并促使他开始改变。
小布希和父亲老布希相比,更愿意公开表明自己的基督信仰,并与基督教右翼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政教合作,但超越党派,并保持纯洁
葛理翰被称为"美国的牧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与历任美国总统的合作,大大增加了福音派在美国的影响力。
他一生支持民权运动,这让他看起来更像民主党人,但他坚定的反共立场和对越战的支持,又使他看起来像共和党人。尽管他终身都是民主党员,但他与共和与民主两党都建立了良好的友谊,成功地扮演了“搭桥人”的角色,帮助政治与宗教之间建立联系。
不过在尼克森事件之后,他反思了宗教与政治之间紧密联系的风险,开始对宗教与政治的过度绑定保持警惕。葛理翰的自传”Just as I am”中反覆提到,他与美国总统们之间的对话,讨论的总是信仰的原则问题,而不会给予总统具体的政策建议。
葛理翰深刻影响了美国福音派信徒的政治参与,也塑造了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模式。他的努力不仅止于叫人信福音而经历重生,也努力将福音派信仰塑造成一种超越党派、超越宗派的美国精神。
葛理翰的属灵遗产提醒我们,基督信仰应当并在公共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不要回避政治权力的运作,但也要同时保持独立,不要成为政党或政客的利益工具。
最后,面对今日经常对立与撕裂的美国社会,我们应当认真看待葛理翰的建言,这是他用了一生的时间才学到的功课。
他说:“我想要维护福音的纯洁性和美国宗教的自由。我不希望看到任何形式的宗教偏见。虽然自由派在60年代组织起来,保守派在80年代也有权组织起来,但如果宗教原教旨主义者与政治右翼结盟,我会感到不安。其实极右翼对宗教没有兴趣,只是想要操控它。”
制作同工:陆尊恩、O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