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克森的斧头手,到服事囚犯的仆人
- Olive Qin
- 2024年10月16日
- 讀畢需時 8 分鐘
已更新:2024年11月26日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陆尊恩
基督使者协会门徒培育资源中心主任

查尔斯·寇尔森,是美国总统尼克森的高级幕僚。尼克森身边的人都惧怕他,因为寇尔森极其精明、冷酷、无情,会不择手段为总统服务,又被称为“尼克森的斧头手”。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的重大丑闻。尼克森总统用各种不法手段伤害政敌,又干预司法、掩盖自己滥用权力。1974年尼克森在参议员弹劾总统之前辞职。寇尔森也因为帮助尼克森毁谤反越战人士而获罪入狱。
当寇尔森从权力顶峰坠落时,他遇见了主耶稣,经历了生命的翻转。出狱后,他成立了监狱团契,帮助全球113个国家的监狱囚犯学习圣经,并经历生命的改变。寇尔森观察到,美国福音派教会忽略了文化使命,错失了在社会中发挥影响力的机会。1999年,他与南西·皮尔丝共同撰写了《世界观的故事》,英文书名 “How Now Shall We Live?”寇尔森与皮尔丝反复强调,基督信仰与世俗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的交锋。唯有基督信仰提供了一种富有生命力、又能用理性辩护的整全世界观,可以涵盖物理秩序、道德秩序,与生活和思想中的每一个领域。
关于寇尔森的争议,是他倡导福音派与天主教在公共领域携手合作。寇尔森式的凯波尔主义,认为因信称义的福音次于宣扬神主权的文化使命。与罗马天主教会达成和解,以实现将基督教世界观推广到美国文化中,对他来说是更为重要的事。然而深谙政治凶险的他,经常提醒基督徒不要盲目追求政治权力,也不要过度信任政治人物,更不要让基督信仰与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政党结盟。
寇尔森说:“我们的盼望不在于谁来统治我们,而在于神的能力,正透过人们的心来运行。"寇尔森认为,过度政治化的基督信仰,将会让人不再看见福音的真貌。他主张,基督徒应该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谦卑服事他人,来反映出基督的形象。正如他说:“基督徒的爱国人士应当花更多时间为他人洗脚,而不是挥舞旗帜。”
⬅️ 点击阅读全文
查尔斯·温德尔·寇尔森,人称“查克”,1931年10月16日出生于波士顿。他毕业于布朗大学。在美国海军陆战队服役两年后,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968年,尼克森当选美国总统,寇尔森被任命为总统的法律顾问,成为白宫的最高级幕僚。当时的寇尔森是权谋政治的代表人物,会不择手段为总统服务。尼克森身边的人都惧怕他,因为寇尔森极其精明、冷酷、无情的风格,被称为“尼克森的斧头手”。
尼克森与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Watergate Scandal)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政治丑闻,最终导致当时领导美国投入越南战争的尼克森总统,在1974年辞职下台。
水门事件的名称来自水门大厦,当时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办公室就设在其中。 1972年,尼克森正在竞选连任,他的参谋团队对政敌实施秘密监听、窃取机密,并进行抹黑。
1972年6月17日,五名男子秘密闯入水门大厦,试图安装窃听装置并窃取文件时,被保安员逮捕,随后美国联邦调查局介入调查。
随着事件发酵,尼克森政府试图掩盖这场闯入事件,这包括干预调查,阻止相关信息公开,以及对涉嫌官员进行安抚和收买。尼克森甚至运用了中央情报局(CIA)来干预联邦调查局(FBI)的司法调查。
《华盛顿邮报》进行了深入调查,并通过匿名线人获得了大量关键信息,揭露了尼克森政府掩盖犯罪的阴谋。 1973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对水门事件举行了听证会,更多证据浮出水面。
调查人员发现,尼克森在自己使用的白宫会议室安装了录音设备,将自己与幕僚间的对话都记录了下来。这些录音带成为指控尼克森干预司法调查的关键证据。
尼克森最初拒绝公开这些录音带,导致一场宪政危机。然而,最高法院最终裁定他必须交出录音。录音带中的对话证实了尼克森在掩盖水门事件中的主导角色,导致美国国会参议院即将对尼克森提出弹劾。
1974年8月8日,尼克森宣布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任内辞职的总统。尼克森的数十名幕僚与高级官员,因参与掩盖行动而遭到一并起诉和定罪,其中包括查尔斯·寇尔森。
打击反越战异议人士
尼克森政府在1968年上台时承诺将结束越战,并推动“越南化”政策,即逐步将战斗责任转移给南越政府,最终让美军撤离。然而,这一过程拖延,越战的反战情绪依然高涨,导致政府与反战人士的对抗更加激烈。
水门事件的调查中,发现寇尔森试图诽谤著名的反战活动家丹尼尔·艾尔斯伯格。艾尔斯伯格是一名前美国国防部顾问,他向《纽约时报》泄露了一份机密《五角大楼文件》,其中详细记载了尼克森政府在越战期间,长期隐瞒真相、误导公众的事实,激怒了美国民众。
为了抹黑艾尔斯伯格,寇尔森派遣人闯入艾尔斯伯格的精神科医生办公室,试图找到能够抹黑他的资料。寇尔森因涉嫌诽谤和妨碍司法公正而被定罪。
这场丑闻极大地损害了美国政府的公信力,并导致一系列的立法改革,如《资讯自由法》与《竞选财务改革法》,以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寇尔森在监狱中重生
1972年,寇尔森成为第一位因尼克森水门事件被定罪入狱的高级幕僚。然而,这场丑闻成为了他遇见耶稣、生命转变的契机。
他在1975年出版了回忆录《重生》,其中自述,他如何因为阅读了C.S.路易斯的《返璞归真》,并在朋友的帮助下相信了主耶稣,
出狱后,寇尔森没有忘记在监狱里的囚犯们,他决心将福音带给监狱里的囚犯。 1976年,他成立了监狱团契,这个事工旨在通过学习圣经帮助囚犯重获新生。该事工至今已扩展到全球113个国家,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监狱事工之一。
关注教会的文化使命
寇尔森成为一位重生得救的基督徒后,他观察到美国福音派教会专注于传福音,但忽略了“文化使命”,从而错失了在文化中发挥潜在影响力的机会。
他创立了电台节目《突破点》(BreakPoint),每日发表评论,探讨各种政治与文化议题,鼓励基督徒以圣经的世界观影响社会,并与神学家们如Nicholas Wolterstoff 与R.C. Sproul 等往来。
1999年,他与法兰西斯·薛华的学生南西·皮尔丝共同撰写了《世界观的故事》,英文书名“How Now Shall We Live?” 书名致敬了薛华1976年的经典名作《前车之鉴》,英文书名How Should We Then Live?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Western Thought and Culture。
薛华的书犀利点出"信仰"对"文明"发展的关键地位,并阐述西方文明如何在拥抱基督教后进入兴盛,却又在脱离基督教后逐渐步入衰落的过程。在书中,寇尔森自述他的公共神学深受改革宗神学家亚伯拉罕·凯波尔的影响。
他认为基督信仰与世俗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世界观的交锋。他们都在尝试回答世界的基本问题:这包括了创造(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堕落(这世界出了什么差错?)、救赎(要做什么才能恢复原状)以及复原(如今我们该如何生活)。
这本书用许多生活化的故事,读起来更通俗,当然也因此少了一些学术性。书中指出了达尔文主义、马克思主义、新纪元宗教和性解放运动,对美国人生活各层面的影响。
他认为教会最大的一个失败就是,没有认识到基督信仰本身就是一套生活系统。寇尔森与皮尔丝反覆强调,唯有基督信仰提供了一种富有生命力、又能用理性辩护的整全世界观,可以涵盖物理秩序、道德秩序,与生活和思想中的每一个领域。
寇尔森式的凯波尔主义
寇尔森的信仰楷模是凯波尔。凯波尔是一位荷兰改革宗神学家,也是一位政治家,担任过荷兰国会的代表以及荷兰总理。凯波尔深信加尔文的神学传统提供了基督教世界观的清晰框架,并在一百多年前带领荷兰进行了多项社会改革。
寇尔森引述了凯波尔的观点,认为基督教真理的主导原则其实不是因信称义的救赎论,而是三位一体上帝对宇宙的绝对主权。这意味着,基督徒同时肩负福音使命与文化使命。我们不但被差遣到这个世界传扬福音,也要带领这个世界,将一切事物归服于上帝创造的秩序之下。
不过,寇尔森式的凯波尔主义,并没有清楚区分特殊恩典与普遍恩典。有时候,寇尔森会将基督的福音与文化的再造混为一谈。毕竟,主耶稣并不是为了文化再造或社会改革而死。祂死是为了救赎我们脱离上帝对罪恶永恒的愤怒,并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永远不能震动的国度。
福音派与天主教的合作
1994年,寇尔森与理查德·约翰·纽豪斯共同签署了《福音派与天主教徒携手同行》文件,呼吁福音派与天主教徒为共同的信仰见证,在公共领域携手合作。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寇尔森式的凯波尔主义,认为因信称义的福音是次宣扬神主权的文化使命,那么就不难理解寇尔森为何会忽视其他改革宗神学家们的警告,与罗马天主教会达成和解,以实现将基督教世界观推广到美国文化中,这一看似更为重要的目标。
2009年,寇尔森与罗伯特·P·乔治(Robert P. George)和提摩太·乔治(Timothy George)共同起草了《曼哈顿宣言》,这是一份关于生命、婚姻和宗教自由问题的基督教良心声明。签署者来自东正教、天主教与福音派的领袖。
为此,R.C. Sproul与他的友谊破裂。 Sproul说,他很愿意和天主教徒一起行进争取保护胎儿的生命权利与传统婚姻,但他绝对不会让人误以为,我们对基督与福音的信仰,与天主教徒一致。
基督徒参与政治的建言
如前所述,因为寇尔森的特殊经历,让他对于美国政治的运作聊若指掌。他主张,基督徒应该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通过谦卑服事他人,来反映出基督的形象。
他经常提醒关心政治的基督徒们,不要盲目追求政治权力,也不要过度信任政治人物,更不要让基督信仰与特定的意识形态或政党结盟。
寇尔森认为,过度政治化的基督信仰,将会让人不再看见福音的真貌。他说:“基督徒的爱国人士应当花更多时间为他人洗脚,而不是挥舞旗帜。”
回顾查克·寇尔森的一生,他从权力顶峰的腐败中坠落,却在监狱里获得的自由。他的确从一位政治强人转变为服事弱势群体的仆人,经历了与奥古斯丁和保罗相媲美的戏剧性转变。
他于2012年去世,享年80岁。让我们都记得他从说过的智慧之言。他说:“我们的盼望不在于谁来统治我们,而在于神的能力,正透过人们的心来运行。"
制作同工:陆尊恩、Olive


